中国百科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以及论文查重服务,包括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MBA论文、职称论文、学位论文、论文格式、论文范文、论文提纲等!

首页>论文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论文-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范文

论文范文 2022-03-31 17:04:00 论文范文大全 283 ℃

随着现代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教育领域产生了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对现有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性拓展,主要以各课程浓缩的知识点作为一个学习单元,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PC 等智能移动设备作为主要教学传播载体,是一种自主、便捷的知识传输方式和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方式不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习方式变得自主灵活。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大学体育教学,能突破大学体育教学在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可以整合更多的体育教学资源,方便大学生找到所需的体育学习资源。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1 移动学习的概念

2000 年,爱尔兰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根将移动学习引入我国。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M-learning),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PDA、IPAD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1]。

2 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是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与非正式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学习、经验学习等学习理论有密切联系,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远程教育理论是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第一,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移动学习考虑的是教学内容的设计、传递及交互活动,是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学内容设计、传递转移到无限网络和手持式设备的一种学习[2]。第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构建[3]。移动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强调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第三,以远程教育理论为基础,远程教育是由特定教育组织机构,综合利用信息网路及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教学服务及一些会议交流活动,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远程学习的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称。

二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1 含义及指导思想

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利用无线及移动设备,无线通讯网络的环境,借助移动学习终端提供的教学手段,完成体育教学技能、运动知识的传授。体育教师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直接与学生进行教学交互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体育思想,主张让大学生主动建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学的运动项目及健身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保健、独立锻炼身体及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2 教学操作程序

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借助移动终端技术,针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提供个性化的体育学习内容,满足了大学生不同的移动体育学习需求。体育教学过程中,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分析———选择适合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移动学习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第一,分析体育教学目标,了解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分析并确定适合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如健美操套路的创编原则,体育运动损伤注意事项等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从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特点和活动要求。第三,创设大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学习的情境,提供基于现实或类似的教学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包括体育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学习平台、运动知识点及体育教学视频。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根据学生及教学需要将一个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子教学项目,最好以精简、短小的体育教学视频呈现给学生,体育教学视频以教师围绕某个体育技能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为主。第四,移动学习活动设计,主要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体育学习或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行,借助于移动学习平台、移动终端设备完成。第五,体育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单元测试,提交作业、网上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以等级(优、良、合格、不合格)或分数进行评价,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尽量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及多样性。

3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大学体育教学实现方式

第一,利用短消息进行体育教学交互活动。大学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无线通信设备或短信平台等方式发送教学信息,这是最简单、最快捷的一种方式,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服务器之间、学生与互联网之间进行短信息的通信。基于短信息的教学方式可以完成体育教学管理信息及体育活动、比赛通知、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另外,体育教师可将体育课前设计的一些体育问题及预习准备的要求,包括体育学习的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及预习准备等方面,以短消息的形式发送给学生。

第二,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开展体育教学交互活动。移动学习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学生在可以利用移动学习平台了解各个体育运动项目及教师的相关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选项课。大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或疑惑,需要及时获得解答或帮助。移动学习平台的在线答疑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困惑,完成师生的交互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可以借助移动学习平台的教学环境进行体育课堂、体育技能的演示,可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体育锻炼的要求等方面开展师生互动讨论,并及时反馈体育教学效果。

第三,利用BBS 论坛进行体育教学交互活动。体育教师可以利用BBS 平台,定期设置体育活动讨论专题,师生可以参与体育学习讨论。学生可以在论坛中交流体育学习心得、学习资源,也可以相互切磋、讨论有关体育活动的话题。另外,学生可以把运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留言至体育论坛,体育教师适时解答论坛区的问题或咨询。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

1 学生体育学习行为更加自主化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时间、空间、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再拘泥于传统体育课堂时间,大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由于移动教学模式呈现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采用专题的形式,能突出体育教学内容的微型化、精短化,教学过程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大学生选择性的体育学习需求,使大学生能够直接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能够体现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

2 体育教学资源的动态化及利用最大化

移动学习平台能把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和信息的同步。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移动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并建立体育教学资源库。大学生利用移动学习终端,下载安装客户端,获取体育学习资源。体育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并不是固定的,是动态变化的,且教学资源种类繁多,包括一般健身常识、各项运动项目、健身注意事项、健身方法、运动中的安全事项等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获取学习内容,随时收看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技能教学视频,使体育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3 体育教师与学生实现交互活动的同步性

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教学交互活动变得同步性。移动教学模式利用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使得老师与学生能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师生、学生之间能直接及时地进行各类体育交互活动。在师生的交互中,体育老师可以帮助大学生制定体育学习目标,下达体育学习任务及锻炼要求,也可以提供体育学习资源,为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疑惑、问题进行答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中,可以交流运动心得体会,体育锻炼方法;在体育锻炼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切磋和讨论,达到学习形式交互化。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活动能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4 体育教学管理自动化

移动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互动处理的特点,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移动教学管理平台完成学生的咨询、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学生的选课、交费、提交作业、成绩查询等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交互的方式完成。

四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应用要求

1 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体育教师传授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采用讲解法、动作示范法等教学方法,突出了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内外的移动学习中去,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了,由体育课堂的主体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导者,大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进行体育学习。

2 需要进一步改善无线移动设备的教学环境

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体育移动学习的场所很多,会受到网络宽带、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等方面的影响或干扰而中断学习,为了使大学生的移动体育学习正常进行,需要进一步改善移动设备的教学环境,以此改善基于移动终端的体育教学系统,包括移动学习平台、软硬件建设等。随着4G 网络的发展、成熟,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环境会得到有效改善,移动终端在线浏览的环境会得到提升,便于满足大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体育学习的需要。

3 不断研究和开发移动体育教学资源

移动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是提高移动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保障。需要分析大学生对移动学习体育资源的需求,并结合大学生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与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移动体育教学资源进行充实和开发。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是移动体育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移动学习体育资源库,对移动学习体育资源的开发、建设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炼.基于智能学习终端求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14.

[2]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教育研究,2007(6):7-18.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Tags: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